以太坊完成”Merge”,不再用算力挖礦

萬眾幣圈矚目的以太坊”Merge”,於今天(20220915)完成合併了,合併之後挖礦的機制將從工作量證明”POW”(Proof of Work),改為權益證明”POS”(Proof of Stake),預期可以讓我們使用加密貨幣時對地球更友善,不需要再使用這麼多電力來挖礦了

POW vs POS

首先,要先說明一下為什麼加密貨幣要挖礦以及挖礦機制是幹嘛的? 加密化幣的技術是區塊鏈,也就是一種分散式的電子記帳系統,當有新的資料要紀錄而舊的區塊不夠了,就需要有新的區塊來記帳,既然是分散式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我來記帳,但為了要有一個對的記帳,還是需要有第一個記帳的人,然後大家再copy這個人的資料,為了讓大家想記帳,於是這個第一個記帳的人會被給予一些加密貨幣當作鼓勵,那當有許多人都為了加密貨幣的獎勵而搶著當這第一個記帳的人怎麼辦? 為了公平,採用了一種機制來決定誰可以當這個第一個記帳的人。

中本聰(發明區塊鏈、比特幣的人,雖然我們到目前還不確定誰是中本聰)在論文中說明了一個機制,就是當要產生一個新的區塊,就出一個複雜的數學題目,誰先解開這個數學題目,就可以產生那個區塊,當那個第一個記帳的人,於是,挖礦開始了,挖礦其實時就是用電腦來解這個數學題目,誰先解開了,誰就好像挖到那個區塊了,就會得到加密貨幣的獎勵。而由於數學題目的設計,解這道題有點像是在破解密碼,用許多的數字一直try,希望try到對的值來解開這道題,為了比別人先解開這道題目,就需要許多的電腦算力,也就需要許多的電來支撐這些電腦進行運算。通常,算得越多的人越有機會解開這道題,因此叫做工作量證明機制。

這樣其實很不環保,因為花了這麼多電來解數學問題,其實對人類整個社會並沒有帶來甚麼實際的效益,於是有了權益機制(POS)的發明: 既然要決定誰可以當這個產生新的區塊、也就是第一個記帳的人,那就抽籤吧,不要再比算力了,但如果每個人的機率一樣,對加密貨幣社群貢獻多的人是反而好像變成懲罰,我們應該要讓對這個加密貨幣社群貢獻多的人擁有比較高的機率抽到,因此機制就被設計成類似股份一樣,我們用加密貨幣當抵押(stake),抵押了多少貨幣就擁有幾股,抽籤的機率每股一樣,所以擁有越多股的人越有機會被抽到,這就是所謂的POS。

礦工怎麼辦? 還能挖礦賺錢嗎?

有部分的人選擇了舊的以太坊分叉,繼續使用原本的工作量證明機制,繼續用電力挖礦,但因為大部分人可能會跟著主流走(還需繼續觀察),因此這樣的使用量可能大幅減少,價格也可能因此往下,繼續挖礦不一定能繼續賺到足夠的利潤。

新的挖礦機制是要存入以太幣才擁有被抽籤的資格,好消息是即時沒被抽到,都還有約當5.2%的年息(比錢存銀行好,雖然目前美聯儲劍指年利4~4.5%),但目前的規定是最少要存入32 ether (目前市價約為50000鎂,但幣圈最近波動頗大),所以可能又有礦池(pool staking)的產生。

最後,用V神的twitter一起來慶祝見證以太的這個歷史時刻吧!